1962年,中印爆发边境战争。当时印度满心以为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讨到大便宜,却不曾想,却遭到了我方的反杀。我方击溃了印度侵略军,并一度反攻到印度境内,并且,那时候,我军的先头部队,距离印度的德里也不过几百公里。
就在印度社会陷入恐慌的时候,我军主动撤回国内,并在事后同印度签订了和平协议。
在战后总结中,毛主席提到:他自己想了十天十夜,都想不明白,印度为什么要和我们打仗。当然毛主席的话,其实多少具备调侃的意味:因为印度当时的情况,和中国打仗确实反常。但反常的背后,却存在着一个必然的逻辑。
印度算是南亚地区的大国。印度的综合实力在当下的世界,也算得上名列前茅。不过,印度与其认为是一个国家,不如认为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大拼盘。因为印度自古以来,其实都是一个地区的称呼。
印度全境大多数地区都处于热带,而且相对来说,印度适合于农耕作业。因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。所以在中世纪时期,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,都将印度视为富饶的地区。也因为印度的富饶,导致中世纪时代的印度,时常遭到周围政权的掠夺——比如我国唐朝时期,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国,就曾攻占印度河流域一带;阿拉伯帝国,也曾考虑对印度进行扩张。
展开剩余88%印度的富庶的名声,也传到了欧洲。因此大航海以后,西洋各国纷纷来到印度建立殖民地。当然,虽然欧洲各国的版图大多不大,体量也很小,但他们面对的,并不是整个印度,当时的印度,存在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土邦。
对于欧洲殖民者来说,只要将这些土邦逐个击破就可以了。而对于这些土邦来说,欧洲殖民者和其他土邦的人,对自己来说没什么区别,就是外人。这就意味着,欧洲殖民者可以从这个土邦征集壮丁,让他们去进攻其他土邦,最终实现利用印度人征服印度人的目的。最终,英国实现了这个目的:英国征服了几乎整个印度,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政权。
英国每年都从印度掠夺大量的社会财富。甚至对于英国来说,海外的GDP里面,印度要占据绝大部分的比例。所以,英国的高层有了这样的一句话:那就是印度,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。
第二次世纪大战后不久,新中国成立,印度也得以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脱离出来,实现独立。不过,虽然中印都取得了独立,但是两国的对外政策却截然不同。中国希望以和各国地位平等的姿态去办外交,而印度却不这样认为。
印度认为英国的霸业其实全是印度支持而实现的。既然这样,印度如今独立了,也该成为新的霸主才对。不过印度人也知道这样说话有些心虚。所以,印度没敢在其他地方建立霸权,而是把主意,打在了我国的西藏地区身上。
早在清朝末年,英国殖民者就打算针对我国的西藏地区进行殖民。为此,英国人以印度为跳板,专门在上个世纪初年,先后发动过两次英藏战争。迫使西藏的噶厦政权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。当时的清朝处于内忧外患阶段,因此对于英藏战争,清朝也无力介入。就这样,英国人在我国西藏地区获得了很多特权。印度独立后,印度开始幻想在西藏继承之前英国人的那些特权。
而就在这一时期,我国也发生了变化。那就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四川和西康以后,开始考虑解放西藏。
当时西藏的噶厦政权受英国和印度,甚至美国的支持,非常不愿意解放被解放的事实。因此,在帝国主义支持下,噶厦政权的军队和解放军爆发了小规模的冲突。当然结局可想而知:噶厦政权的军队遇到解放军以后,几乎一触即溃,毫无招架之力。最终,西藏的贵族老爷们被迫考虑和中央和谈,并且接受解放军进藏。
解放军进藏以后,考虑到西藏过去的农奴制度可谓根深蒂固,所以中央没有直接针对西藏进行改革,而是准备有一定群众基础以后,在进行改革。解放军进藏的消息,让印度感到十分不满:因为按照印度的理想,印度想把我国的西藏地区,变成印度的殖民地,所以从这时候开始,中印之间的矛盾开始变得难以调和了。
在英美和印度的支持下,西藏旧贵族在50年代后期发动了叛乱,这场叛乱最终被人民军队粉碎。噶厦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,新的人民政权在西藏诞生。噶厦贵族见叛乱失败,于是逃到了印度。印度也一度成为了反对我国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主要国家。
因此,中印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不愉快。终于,在1962年的时候,中国和印度之间爆发了这场边境战争。其实不可否认,印度之所以选择在1962年挑起中印边境战争,确实有其独特的图谋。
当时的中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不久。虽然当时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了,但是,长达三年的灾害,或多或少对中国的综合国力产生了一定的削弱。并且,在外交上,中国也处于空前的被孤立状态。因为起初,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,中国和苏联关系比较友善。
但随着1955年,赫鲁晓夫上台成为苏联的最高话事人以后,中苏关系开始恶化。换而言之,当时的国际社会,存在两个超级大国——既苏联和美国。中国同时和美国、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关系不和睦。与此同时,1962年的时候,美国和苏联也因为古巴导弹危机,而陷入空前紧张状态。双方全力以赴、严阵以待,防止对方先下手为强,危害到自己。
而此时印度的当家人也对印度的国力有了盲目自信的想法:印度的当家人尼赫鲁认为,凭借印度的实力,印度肯定能从中国手里夺取大片土地。并且,这时候的环境,对印度空前有利:一方面,中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,而印度并没有;另一方面,中国同时和美国、苏联不友善,但是印度却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共同拉拢。并且,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,这就意味着,印度对中国动手,有条件进行干预的国家,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了。这让尼赫鲁觉得这是万无一失的事情。
于是尼赫鲁决定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,进攻中国边境,准备一鼓作气占领整个西藏地区甚至青藏高原。当然,尼赫鲁如此有自信,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,那就是交通问题。因为印度的核心区域距离中国的青藏高原并不远,甚至近在咫尺,所以,当印度军队进攻我国的西藏地区的时候,印度军队可以不用顾虑后勤补给问题,毕竟按照印度的地理情况来说,印度军队的后勤补给,可以用朝发夕至来形容。
而战争的胜败,后勤补给十分重要。尤其是现代军队,更是不能离开后勤保障,如果做不好后勤保障工作,甚至会导致军队丧失战斗力。而对于中国当时来说,在西藏驻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因为首先,青藏高原的交通十分不便利,从内地往西藏运输一次商品,需要走很长的道路,支付很大成本。当时西藏的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如今这么发达。更加重要的是,按照西藏当时的物产来看,如果驻扎在西藏的解放军不从内地获得口粮,是很难吃饱肚子的。所以尼赫鲁对于这场战争自信满满:尼赫鲁觉得这场战争,印度可谓胜券在握。
不曾想,中印交战以后,情况很快急转直下。印度的侵略军大多被我军击溃,我军也长驱直入,攻入印度腹地。甚至只要当时我方愿意,印度的首都,都会挂上我军的旗帜。甚至尼赫鲁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:那就是中国军队的战斗力,可能要比十年前在朝鲜和美军交战的时候,还要更上一层楼。
尼赫鲁此时有了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:当初尼赫鲁选择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挑起战争,是害怕苏联会产生一念之差,干涉印度的侵略,也担心美国会考虑不让印度势力膨胀,而打压印度侵略。所以这才选择了一个让美国和苏联没有时间干涉印度的时间点。结果不曾想,印度军队被击溃,中国军队长驱直入,这让尼赫鲁即便想请求美国和苏联出来干涉,也没了机会。
好在当时我方对印度并没有任何企图,而是选择和印度进行和平谈判。就这样,印度就坡下驴,中印边境战争告一段落。而从那以后,印度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,不敢在边境制造事端,唯恐中国军队再度长驱直入。
而毛主席之所以说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会挑起中印战争,其实目的是调侃尼赫鲁发动这场战争,无疑是非常荒唐的。
其实尼赫鲁作为印度的国父,也并非是一个浪得虚名的泛泛之辈。甚至尼赫鲁统治印度期间,印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比中国大很多。当时,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争夺霸权。印度自诩自己也是和美国、苏联实力差不多的国家,所以尼赫鲁发起著名的“不结盟运动”,印度也以不结盟运动的盟主自居。当时的印度话语权,是非常大的。而就是这样一个具备较强办事能力的印度政客,却干出了发动中印边境战争的蠢事,所以,毛主席才会说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这样做。其实毛主席的意思是:尼赫鲁应该在战争之前就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败。
毛主席这样表态,是因为中印之间的差异很大。新中国的成立,是基于革命志士,尤其是1927年以后,人民子弟兵经过二十二年的残酷战争,最终打败一切敌人的基础上建立的。甚至在建国后,人民军队还和美军进行了一番交战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这漫长的斗争岁月,无疑也让中国人骨子里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强化。并且,由于新中国的成立是基于自下而上的革命基础,所以新中国几乎革除了历史留给新中国的一切不良资产,实现了新生。
而印度的独立并非如此。印度独立是因为二战期间,大英帝国遭到重创,早就没了维持原本殖民体系的本钱,所以印度利用这个真空,白白捡了个独立的大便宜。虽然印度独立了,但是印度社会的情况,和英国殖民期间毫无变化可言。如果说有变化的话,那就是掌握印度最高权力的人不是英国人,而是印度人。
但是对于印度老百姓来说,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区别。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是存在,不同的部族之间还是存在严格的隔阂。甚至对于印度的很多部族来说,他们对于印度这个国家没什么认同可言,只认同自己的部族。所以,印度这样的国情,欺负一下诸如锡金这样的小国还绰绰有余,一旦和大国进行较量,吃亏的肯定是印度自己。
并且,由于印度不是通过武装革命获得的独立地位,这也决定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强,甚至只能用摆设来形容。当时的印度军政领域,可以用文恬武嬉这四个字来形容。所以这样的军队,压根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。
尼赫鲁作为印度的最高领导者,按理说,应该对印度的这一切都了如指掌才对,并且,尼赫鲁想要称霸,首先要做的是修炼好内功——那就是先解决印度境内各个部族之间的认同问题,增强印度人对国家的凝聚力,而后革新军队。这样才有称霸本钱。但是,尼赫鲁没有做好这些准备,就开始在中印边境挑衅。所以,收获那样的惨败也就不足为奇。毛主席也是基于这些,才说想不通尼赫鲁的行为。
参考资料:《论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与中美关系》
《中印边境战争起因剖析》
《从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看危机管理模式》
发布于:天津市